一場瘟疫,有可能讓某些人從此掉入貧窮,此後長時間難以翻身。
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的吳宗昇老師,在今天的巷口專題,用SARS 期間的債務數據,探討 #經濟脆弱族群 與 #債務 的關係。宗昇老師的初步發現,對於台灣政府在當下與未來的紓困政策,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。
宗昇老師發現(小編茲舉兩點,詳見連結精彩全文):
1️⃣ 數據顯示,疫情對於經濟弱勢族群的影響(以負債為指標),不會在當年度完全顯現,而是要到後疫情時代(疫情結束的2-4年間)才會完全顯現,但是政府此時介入已經太晚,所以初期的紓困、強化社會保護網的政策舉措,其實是非常重要的。
2️⃣ 一旦開始負債人生,為了躲避銀行或債主的追討,許多人同時開始過著「避債人生」,也就是轉往地下經濟謀生,生活更無保障,更令人詫異的是,負債就像是泥淖一樣,許多人的「避債年數」動輒十年起跳。換句話說,一旦這類的經濟災情產生,這些受難的族群需要十年以上的恢復時間是很常見的。
台灣在今年的防疫成績有目共睹,但是如果從宗昇老師提供的視角來看,目前我們面對的都仍屬於「第一波」的疫情衝擊,疫情所帶來的「第二波」經濟衝擊,將攸關許多經濟脆弱族群是否繼續向下流動,這次全球經濟受損更嚴重,我們仍應謹慎以對。
本文為《臺灣社會學刊》COVID-19 論壇系列之五,將刊登於《臺灣社會學刊》第 67 期
文章連結:https://twstreetcorner.org/2020/07/14/wuchungshen-4/